[2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
传统经学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范围不包括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道家与佛教,以及诸子之学。西方也有它的经典解释传统,包括宗教与哲学两方面。
要理解经典解释学与哲学史研究的区别,得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史说起。如果我们对经典解释的传统,对古典生活方式有足够深刻的反思,同时展现出足够精深的分析、论证能力,也有机会在此开辟新的哲学论域。在"五四"之后的后经学时代,以今文经学为代表的、对传统政治进行合法性论证的经世之学急剧衰落,而以乾嘉汉学为代表的考据之学同以讲义理为专长的宋明理学,则分别汇入现代史学中的古典文献学及现代新儒家哲学。用黄俊杰教授的说法,这是"第二序"的研究。因此,研究《论语》的思想意义,同研究其中所体现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结果是,在以认识论为主题的"自然之镜"的对照下,中国传统中没多少值得称道的东西可发现。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疑惑:难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不是经典?虽然我仍未读到对此进行质疑的文字,但这种怀疑很好理解。我们办国学班就是针对人文学科培养人才的弊病的。
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在东亚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思想形态。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我在本科生时,旁听了萧公为研究生开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课。小班授课,经典导读是我在创办时候提出的八个字,学生要学一些小学的内容,包括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并重视文献学习,基本上是读经史子集中的重要典籍,比如《四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史记》、《汉书》、《老子》、《庄子》、《荀子》、《楚辞》、《文选》、《文心雕龙》及唐诗宋词等,基本上书名也就是课程名。
中国文化、儒家文化面临灵根自植与更生的最好形势,我们应秉持儒家的常经、常道,建设性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包括对现代社会的负面展开批评。注意,是具有宗教性,不就是宗教。
强调责任伦理、信用品性、廉洁奉公,作为对为政者、士大夫在公共事务中的道德要求。有两种儒家,一种是具有高度批判精神的儒家,这是真正的儒家,同时又有另一种儒家,是维护皇权的制度性儒家。而这方面,传统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用以对国民进行礼乐教化,提升境界。一方面,如有的学者指出,反方的观点十分幼稚荒谬,本不值一驳。
这一点,西方学者李约瑟独具慧识,尽管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中有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他大致摆脱了西方中心论,正确估价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的特异之处,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实际上做出的绝不亚于西方的贡献。我在观察民间儒学的发展现状时,发现民间复兴儒学,采用了诸教融合的宗教形式,才说可以用儒教这个称呼。对于当代的制度设计、法律实践和规则制定而言,儒家有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但具体说哪些资源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全局的观照,在进行创造性转化后,参与制度的设计、规则的制定,这需要当代的知识分子一起做努力。有养老、救济弱者、赈灾与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我同意余英时的老师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的、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科学、宗教相对立。长此以往,一代又一代国民与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日渐隔绝,不知道如何培养人性、陶冶性情,整体的基本素养日渐下降,这是很严峻的问题。
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与释迦牟尼、耶稣等相比肩,然而孔子不是教主,而是教师,人文化成的意义更加伟大。透过熊先生的书,我才从存在的感受上去重读中国经典,才真正在身心上有所受用。
您看,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的。清末民初,蔡元培先生曾为中学生写修身教材,为到法国去打工的华工写夜校教材,蔡先生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应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需求,一定要靠法律制度,特别是这些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钱穆先生说:朱子……尤其言心性本源,亦不能舍却外面事物,故朱子力申‘敬不是块然兀坐,不是全不省事,须求本末内外之交尽,则致知穷理工夫,自所当重。儒学有终极信念的天道、天命一层,儒家知识人有对孔子等圣贤的崇拜。
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珍惜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一些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不能因私利而破坏了子孙万代的栖息之地。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个时间与孔子诞辰日相比,太无意义。
时至21世纪,为什么还要贩卖这些破烂? 郭齐勇:我十多年来一直呼吁《四书》进中小学课堂,反对中学文理分科,是有感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对一代又一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
最近,余英时先生指出,大陆提倡儒家是儒家的死亡之吻。现在全国的教育界,读典的呼声越来越高。
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有关君臣权责的相互要求,含有政治分工与制约的萌芽。我们不仅仅是呼声,而且,实际上教书也是这样教的。在东南亚诸国如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社群为了便于在当地生存与发展,组成儒家团体,作为一宗教团体才有合法性,成为合法的宗教。
中国素以文教立国,有深厚的传统。其实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底色、基底,各种宗教、文化在这一基底上生存与发展。
朱熹《家训》: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尊重民意、察举,官守、言责与官员自律,防止公权力滥用的思想及民贵君轻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革命论等。
余英时先生反对道统,把儒家破碎化了。(同上)由此我们可知理学工夫论与禅学的差别,理学强调修身工夫、践履的实际方向,还是指向治术,指向生活。
有人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已有近30年,已是新传统,但如果我们放到更大更长的时空背景上,从可大可久的视域看,把教师节定在约定俗成的孔诞日(9月28日)则有更大意义,与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更深刻内在的联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不仅要做自身修养,著书立说,更重要的是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参与政治、社会及各方面的活动,培养年轻一辈人自觉其担当意识,去研读、开发与创造性地转化儒家丰富的思想资源,铺开中国未来的光明道路。儿童教育的始点应该是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怀疑精神,并批评你们哄骗乃至强制少年儿童读腐朽的《三字经》、《弟子规》,结果是2000年来制造了数不胜数的假孝子,真两面派。
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凸显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宗教有神秘主义,儒学是人文的,反神秘主义的。将29年的习惯打破,难免给人留下折腾和立法资源浪费的嫌疑。
自此,我对熊十力其人其书渐渐产生了兴趣。总体上,历史上儒学是宗教、政治、伦理、道德的合一,不是狭隘的某种宗教。